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人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人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國義務育課程改革有8次,每次重點都是對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進行改革,也在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以老 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前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 育‘’。2. 1913年1月召開的大區文教委員會主任會議和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 一輪改革的號角。兩次會議確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整頓、鞏固和發展中小學。3.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 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 有文化的勞動者。
義務教育最早源于17世紀的德國
義務教育起源于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后,為使人們都有學習《圣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后,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當時工業制造的基本操作。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后實行義務教育。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適應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部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
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的咨詢意見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審議結果,經研究,決定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
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一些主要內容包括:
1. 更新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獨立思考、探究學習。
2. 改進教學方法,使用更加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式、合作式、項目式等教學法。增加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3. 調整課程設置,合理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增加綜合實踐性學習內容。設置一些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
4. 改革考試評價,不僅注重學業水平考核,也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采用過程性評價,而不僅僅依賴期末考試。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人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人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